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龍虎榜
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指南
最近十一年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完整版榜單:
2024202320222021/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說明
校風評比體系說明
服务全球华人的中英文書籍網上書店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產業用地再生設計探索,岐江公園案例

  • 作者:俞孔堅,龐偉 著
  •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03-01
  • 版次:1
  • 商品編號: 10323020

    頁數:246

    裝幀:平装

    開本:12開

    ISBN:9787112056842

    正文語種:中文


HK$291.80 (速遞費用須知)
購買額滿HK$158免運費
免郵費優惠僅限香港、澳门、
台灣及中國大陸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本工程從現場調查(1999年5月)到設計再到基本建成(2001年5月),歷時兩年有餘。其間有不少痛苦也有許多歡樂。除了眾多設計者的辛勤勞動之外,特別要感謝對土人始終懷著信任的態度,並最終使設計付諸實的人們,該感謝的人和值得回憶的事很多,不能一一表白。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發生在1 999年初,劉慧林女士偕何少陽、何華忠,張柯等一行到北京,將如此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委託給「土人」,這種信任一直成為「土人」在設計與工程建設過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柱;第二個場景發生在1 999年6月,當土人初次將一個」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概念呈示給中山市規劃局組織的專家們評審會時,得到了以劉管平教授為首的專家們的充分肯定,劉教授並在此後的多次方案爭議中,甚至在幾經面臨被推翻的場合中,都堅決表明其肯定的立場,使得方案的原義能得以基本堅持。第三個場景發生在2001年初,公園的建設進入關鍵時刻,彭建文副市長力排眾議,使公園的一些關鍵設計能得以實現,而避免了一些較大的遺憾,彭市長並以「二鍋頭」相贈,使春節前夕仍然奮戰在工地的」土人」們得到極大鼓舞。岐江公園是個實驗作品,允許失敗是實驗能否繼續的關鍵,正是中山市的決策者和主管部門對待實驗性設計的積極態度,正是劉管平教授這樣的專家對待新的探索的鼓勵和支持,才使本項目得以完成。正當《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完稿之際,獲悉本項目被授予2002年美國景觀設計協會年度設計榮譽獎,評委們及國際同行的評價令人欣慰,對那些曾經為本項目付出勞動的執著的人們是一種莫大的讚許。
  作為本項目的主持設計師,本人十分慶幸有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土人」團隊。沒有這一團隊中每一位直接和間接參與項目的」土人」們的齊心協力,沒有「北京土人」和「廣州土人」之間默契的兩地配合,要完成這樣一個複雜的工程是不可能的。特別應該感謝的是龐偉和黃征征領導的現場工作組,每次到現場看到他們全身沾滿泥土,從一個個白領設計師,變成了真正的「土人」甚或「泥人」,在南方的烈日下指揮,甚至親自施工,一種敬意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我們也非常榮幸地獲得眾多藝術家、工程師、學者以及當地各級領導直接或間接地給予項目的支持和幫助。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作為一個案例的集成,在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同時,在設計途徑上做了些探索,特別在三個方面會對同行有所啟發
  第一,如何解決水位變化的濱水地段的生態性與親水性,本案例嘗試了棧橋式的水際設計方式,事實證明是成功的:
  第二,如何解決江河防洪過水斷面拓寬和保護沿岸綠帶的問題,本案例嘗試了挖側渠而留島的方式,事實證明也是可行的,
  第三, 如何對待產業用地及其構築物等,本案例嘗試了三種設計途徑,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這方面可探討的餘地較大。
  項目有許多遺憾,有的是在設計中發生的,有的是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發生的,但主題和立場是鮮明的,那就是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踐踏和被忽視的美。同時強調,並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為藝術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設計才使它們成為藝術,成為美。本案例用直白的語言表達了設計者對文化的理解,對傳統的理解,對自然的理解,對設計的理解,對人性的理解,對公園的理解。
  非常感謝劉慧林女士作為整個設計過程的內情人為《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提供了一篇檔案性的重要文字,劉女士是最有權利解說設計委託過程及方案論證過程的。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還有幸獲准收入兩篇已發表的評論,由深圳大學建築設計院的胡異和東南大學王建國教授提供,他們分別從現場體驗者的角度和站在一個全球產業用地再利用和再生的視野上,以外在者的身份來定位和解讀岐江公園,都將有助於讀者認識岐江公園。
  除註明外,《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其他文字和照片都由俞孔堅撰寫、拍攝,儘管如此,《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所展示的成果是集體創作的結晶。

目錄

貢獻者
前言(俞孔堅)
第一部分 初設計(俞孔堅)
Description 0f the Design
1.1 場地概況
1.2 規劃目標(公園性質)與原則
1.3 總體設計思想:
1.3.1 場所性:著重在三個層面上體現
1.3.2 功能性:開放的綜合性城市空間
1.3.3 生態性:因地制宜,鄉土生物群落
1.3.4 經濟性:充分利用場地的條件減少投入挖掘土地價值
1.4 總體佈局與總體景觀設計
14.1 南北格局
1.4.2 水系格局
1.4.3 道路系統
1.4.4 廣場
1.4.5 建築
1.4.6 節點與小品
1.4.7 綠化
1.4.8 駁岸
1.4.9 鋪地
1.5 經濟技術指標

第二部分 詮釋(俞孔堅)
Interpretation
2.1 理解場地:機遇與挑戰
2.2 理解文化與傳統:關於足下的文化與直線路網
2.3 理解自然:關於野草之美
2.4 理解設計:保留、再利用與再生
2.5 理解公園:溶解的公園
2.6 理解人性:關於鐵軌、綠盒子、紅盒子及其他

第三部分 圖解(俞孔堅)
Illustrations
3.1 場地挑戰與對策:變化的水位與棧橋式湖岸
3.2 場地挑戰及對策:古樹保護,防洪與挖渠成島
3.3 產業構築物及用地再利用方法:保留、再利用和再生設計
保留設計:保留鄉土植物群落和生境
保留設計:保留具有歷史感的駁岸
改造與再利用:西部船塢
改造與再利用:東部船塢
改造與再利用:琥珀水塔
再生設計:裸鋼水塔
改造與再利用:鐵軌
改造與再利用:龍門吊塔
改造與再利用:孤囪長影與工人勞動造像
改造與再利用:機器與拆除的建材
改造與再利用:鐵舫系列
再生設計:野草
再生設計:直線路網
再生設計:紅盒子,紅色記憶
再生設計:綠盒子
再生設計:萬桿柱陣,場所集體主義精神的再生
再生設計:新亭子
再生設計:語言與格式
再生設計:米字結構與鐵柵湧泉
再生設計:空間的再生

第四部分 回味
Words from the Insiders
4.1 場所語境——中山岐江公園的再認識(龐偉)
4.2 城市公園設計的創新嘗試——岐江公園設計
委託的過程與理念(劉慧林)

第五部分 旁觀者說
Words from Outsiders
5.1 關於產業類歷史建築地段的保護性再利用(王建國、戎俊強)
5.2 時間和人的舞台——中山岐江公園側記(胡異)

 


 



我們接受以下的付款方式︰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PayPal、銀行轉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