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龍虎榜
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指南
最近十一年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完整版榜單:
2024202320222021/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說明
校風評比體系說明
服务全球华人的中英文書籍網上書店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

理想不死 (一部能讓徹底看清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

  • 作者:胡赳赳 著
  • 出版社: 中國華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11-01
  • 版次:1
  • 商品編號: 11100334

    頁數:264

    ISBN:9787511329202


HK$47.40 (速遞費用須知)
購買額滿HK$158免運費
免郵費優惠僅限香港、澳门、
台灣及中國大陸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資深媒體人.新週刊主筆胡赳赳將媒體圈裡的大事小情、自媒體時代大眾營銷的特點、趨勢及方法等內容融合為一體,在揭示新聞背後真實性的同時,對媒體話語權缺失下的行業生存現狀與當下文化現象背後的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進行了全方位的精細剖析,《理想不死》是一部能讓人徹底讀懂中國媒體的通俗作品,也是創意、廣告、營銷及大眾文化諸階層人士所需要瞭解的、來自中國傳媒內部的權威報告。

作者簡介

   胡赳赳,湖北孝感人,中國當代詩人、著名媒體人,《新週刊》主筆。著作暢銷作品《北京的腔調》、《北京的腔調Ⅱ》、《北京的味道》及詩集《玄的弦》、《我不願被祖國視為英雄》等多種。

媒體評論

   單反團評論文字:
   (單反團由藝文界的知名人士組成,因熱愛單反攝影而聞名,常常遊歷於世界各地。)
   我喜歡讀點閒書、雜書。赳赳的書就屬這種,很難歸類,散漫中透著理性。《理想不死》很通俗又很機智地就把媒體說透了。
   ——老狼(歌手)

   我交友很挑剔,這是我多年的習慣,交有質量的友人必須承認是偷著樂的福份。真高興,我這福氣裡赳赳必須佔據一角,雖然他是若即若離的出現,但好在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如約而至,哈哈有點像心靈雞湯。
   赳赳文筆犀利,為人心大,這個境界我一直很好奇是怎樣調試而來的。這裡一言兩語暫且也不往深處探討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用文字創作或音樂創作能表達得清楚的人最幸福,因為足不出戶便可以開開心心的捧得快樂。在此我默默的祝福赳赳能一直這樣享受筆尖上的舒適,也好讓我經常能有機會得空美美的捧著知己的書貓在家裡的沙發上心有靈犀的分享著。
   ——葉蓓(歌手)

   無論和赳赳兄聊天還是在他的手裡,都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時代蛻變的關注與自省,但不知為何我總是嗅不出在他身上的所謂媒體人的氣息,更多的感受是一位智者所散發出來的從容但不缺乏立場的堅定。作為傳媒界的一位標竿人物,這本書無論從對行業的審視、思考、批判、自嘲到分享都給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參考價值,由衷地希望《理想不死》被更多的人發現和探討,祝新書大賣!
   ——陳楚生(歌手)

   胡赳赳是我認識的朋友裡面一個奇人。他的熱情隱藏在在矜持背後,彷彿有一種冷幽默般的別緻。一起外出旅行時,他會故意讓自己走丟,或許他只為享受獨處的時光。
   胡赳赳是一位大隱於市的現代詩人。他的出世與入世,就像他用的手機電源,可以在100V到240V之間自由切換,不需要轉換設備。
   讀胡赳赳的《理想不死》,可以管窺中國媒體十餘年來的變遷。曾經熱血沸騰的年代,曾經理想不死的追尋,都融匯在赳赳才情四溢的文字裡,讓人嗅到熱血靈魂的味道。
   ——王磊(樂評人、網易音樂高級總監)

   渴望看到赳赳那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融入理想主義的無限浪漫情懷,痴迷般使我忘返。
   ——高源(搖滾攝影師)

   時代有種引力,吸引你投身其中、往前走。你要對此保持一種斥力,主動落伍,自動邊緣化,這樣才有可能超拔出來,把時代和歷史看清楚。
   ——劉洋(音樂電台主持人)

目錄
第一篇 沒有不道德的傳播
引言
第一章 閱讀終端的選擇
第二章 淺閱讀現象學
第三章 被網絡顛覆的紙質傳統
第四章 網絡表情
第五章 博客的重大隱情
第六章 微博是什麼?--互聯網新景觀
第七章 誰創造了"汗"語
第八章 新媒體宣言
第九章 傳播律
第十章 鄙視工作間
第十一章 媒體為什麼需要精神領袖
第十二章 弱智的電影台詞
第十三章 文學的假high時代
第十四章 MSN的隱身理論
第十五章 數碼馴化人類

第二篇 傳媒學的技藝
引言
第一章 你必須選擇成為記者還是非虛構作家
第二章 為一些記者而羞恥
第三章 給實習生的忠告
第四章 沉默如謎的呼吸
第五章 王小波的遺產
第六章 作為新聞放射源的黃健翔
第七章 讀書類雜誌色相報告
第八章 先鋒戲子、古典辣妹
第九章 流行報紙點點評
第十章 蟑螂在頭條
第十一章 我也成了喪家的狗
第十二章 10分鐘的專訪時間如何寫一個P的報導?
第十三章 新聞報導中的核實系統
第十四章 一本雜誌的暴力美學

第三篇 大國之媒
第一章 職業新聞人的潰敗
第二章 報紙的下半身
第三章 都市報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章 與傳媒業有關的三個謊言
第五章 新聞的程序正義
第六章 不靠譜傳媒
第七章 怕打不是中國記者
第八章 沒有新聞倫理的新聞
第九章 通過劫持他人而為自己鬆綁

第四篇 你們這些文化人
引言
第一章 反對一種戲劇及批評觀
第二章 和鄭鈞的音樂在一起多美好
第三章 與黃健翔一起戰鬥
第四章 徐靜蕾:晚年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第五章 誰在圍剿張藝謀?

第五篇 對話總編
引言
第一章 對話封新城
第二章 對話楊斌
第三章 對話陳彤
第四章 對話劉長樂
第五章 對話阮次山
第六章 對話郭振璽
第七章 對話吳思

第六篇 特別輯錄:震災敘事
引言
第一章 綿陽:災時的共產主義
第二章 北川,終點(上)
第三章 北川,終點(下)
第四章 中國孤兒
第五章 志願者的微力

跋 新媒介之歌
附本書人物索引



前言

   序:赳赳,一個後現代和現代連體人
   展江(著名學者,新聞與傳播學教授)
   認識胡赳赳,應該是多年前通過互聯網交往時的事了。當時為了聲援幾位南方媒體人,一群「媒體人」「作家」聯合起來發出了聲音。當然我是既不屬於現在的媒體人,也不是作家,而且年齡也老大不小的,只是承蒙大家的認可,和另一個資深記者操持了幾天的事。
   見面一看,在媒體和網絡上活躍著的胡赳赳,果然是那種長發飄飄半仙式的年輕人(如今70後不算年輕了)。他一副火柴棍式的身材,眼神有些憂鬱和迷茫,說話矜持而不失禮貌,活脫脫一個現代派詩人。
   然而,當時我們共同關注的是一些現代的,甚至是前現代的問題——生命的價值、媒體的權利、法治的空間……凡此種種,往往是後現代派不承認的概念。而赳赳不但為此樂此不疲地跑龍套,頻頻通過電話聯絡各位同道,而且專門設立了網站,在媒體工作之餘日夜勞碌著。
   此後我們就成了忘年朋友,雖然各在京城東西,隔三差五總有些音訊互通。他所在的「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週刊」《新週刊》北京辦事處,則不斷接收我們這所小學校(*筆者當時所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新聞系學生前去實習。學生們更會講起雜誌的資深記者胡赳赳,那種不見熱情的熱情,那種不露痕跡的關照。
   雜誌天生與作家有緣,而在互聯網時代,文學雜誌卻幾乎個個舉步維艱。《新週刊》有鮮明的文學和後現代色彩,在市場上卻是那樣如魚得水。緣由何在?在那裡實習的同學們總是告訴我,那個雜誌是何等後現代:不斷策劃著什麼主題,製造著新名詞,設置著都市議題,雖然對我們50後顯得怪怪的,卻緊緊抓住了中產階層和新富階層,也吸引著以大學生和白領為主體的年輕人,「宰制」著他們的話語權。
   一如「新週刊的BLOG」所自詡的,它「是媒體同行和創意工作者眼中的『話題發源地』,『弱智的中國電視』『飄一代』『她世紀』『第四城』『無厘頭.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產』『賤客來了』『女人生猛』……《新週刊》的眾多經典專題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盤點』『情人節特輯』等,至今仍在不斷被引用和演繹」。雜誌最近又製造了中國「第56個族群:窮忙族」。
   這種融麥克盧漢的隱喻手法、後現代斑斕色彩、現代性問題為一爐的風格,既是《新週刊》的特徵,也是胡赳赳的招牌。請注意,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也是學文學出身,屬於那種「死語族」(即「語不驚人死不休族」),他把「機器」和「新娘」加以組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機器新娘》;他把媒介分為「冷」「熱」兩類,認為廣播和電影是熱媒介,他所鍾愛的電視和報紙雜誌則是冷媒介;他製造的「地球村」概念今天甚至成為餐館的名字。
   如果說今天的電視很難歸入「冷媒」類(而麥克盧漢活著的話會把網絡放進「熱媒」類),那麼赳赳他們則在標準的「冷媒」——雜誌上不斷製造新詞。這種探索和風格已經脫離了現代性語境下的傳統新聞學,不再遵循記錄和紀實的舊規,新詞(話語)——新概念(非學院派的)——新選題構成了《新週刊》的生態鏈,顯得創造力無限,喂養了都市中希冀通過知識和運氣改變命運、厭倦了傳統媒體敘事和詞彙的「窮忙族」。
   赳赳要我為他的這本新作寫序,我心裡就犯了難:如何理解這位現代性關注者、現代派詩人、後現代雜誌寫手?於是請一位「美眉」研究生閱讀赳赳的書稿,她雖然承認「它太亂,形似文集,卻偏偏弄了幾個略有牽強的大標題來支撐」,但她很快就剝開了赳赳的「三層皮」:媒體人、准學者和文學青年;她又揭露了赳赳的「三分骨」:傳媒與誰共謀、無法返鄉的一代、符號與家園。
   我想,80後美眉對70後赳赳的解讀是細膩而不失準確的。我沒有系統讀過《新週刊》,但是幾乎可以肯定,《新週刊》與其寫手中的靈魂人物赳赳存在著一種互構關係:與網絡同時代的《新週刊》成就了赳赳們,赳赳們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週刊》的風格——從文體到文本。他是天生的作家,與網絡和雜誌結緣的寫手,出書對於他而言只是一種文本的彙集和整合,而我所謂整合,在後現代派眼中可能根本不存在,沒準是赳赳故意讓書稿顯得「太亂」。
   自序:道德的荒誕不經
   紀伯倫言:「最偉大的兩樁事體:一為創造,一為傳播。」這也是我投身傳媒界的動力。寫作,是為創造;發表,是為傳播。少年時,人總想成為偉大的人,及至心智成熟,發現所謂「偉大」,不過是「尾大不掉」的諷喻。
   「偉大」與「渺小」,本只是觀念。釋家言:「佛家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在和尚看來,一粒米也自成世界,不比須彌山小,所以要珍惜。「跳蚤」與「龍種」原無高下之分:第一都要生存下來;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第三無論是跳蚤還是龍種,都傾向於搞清楚自己為何是這一種屬及與其他種屬、萬物的關係。
   新聞的「排序」方式,大抵與此原則相通:第一、關乎生存的消息,舉凡命運、人命、災難是要上頭條和要聞的;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的問題,則是健康、文藝、體育、生活方式板塊要關心的事;第三、至於形而上學的問題,借由科學、哲學、心理學乃至信仰方面的板塊解決。
   「道德」也是個觀念。你重視它,它便存在;你忽視它,它便消失。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德。前朝之人,男女拉手,即為踰矩;前輩之人,男女抱吻,即為流氓;當下之人,男為乾爹,女穿超短裙,也見怪不怪。
   嘻!媒體人見多人性的膨脹、奇倨、怪誕,最終,指認出人性的如常。一旦指認,媒體人便面臨失業的危險,他領悟到「太陽底下,並無新事」。他戲稱自己為「裝修工」,把去年的今日重新粉刷一遍,僅此而已。
   康德所言的「頭上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放之當下,實乃荒蕪。頭上的星空荒蕪:因為城市的夜空有光污染、粉塵污染;內心的道德荒蕪: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優越性,因為從新聞上喜聞樂見,原來總有人比自己更卑鄙無恥卻又讓人羨慕。
   沒錯,報導要講究平衡,但又整天在報導不平衡的事。
   傳播,既可以減振、降壓、維穩,但同時也可以共振、增壓、失衡。加上廣告,更加歇斯底里,用強制方式奪人耳目。
   身處這樣一個浸泡式的傳播空間內,我真想開一門學科,叫「不傳播學」。讓那些討厭受影響的人,不願意受惑的人,怎樣抱元守一,不為心動。
   可見,我並不是在反對道德,鼓吹傳播。
   還有,傳播牽涉語言。細究語言沿革,可分三類:一是白話文傳統,始於民國,上接傳統古文體系,言簡意賅;一是翻譯體傳統,仍始於民國,西學東漸,重邏輯、套句式;一是革命傳統,始於民國,馬恩列毛,革命文學,語言的暴力革命,宣言體、口號體、公文體。
   三類語言一攪拌,就成為我們每日的精神食糧、新聞大餐。逃不過,逃不脫。避無可避。
   廣告公司和編輯們喜歡口號體,才子們喜歡翻譯腔,文豪們爾雅好古。搬弄是非、搬運字句、搬換陣地,便是媒體從業者日常功課與所討的生活。
   總有什麼不對頭,總有什麼地方不對勁。我感到失望,也感到沒有方向。
   每個人都很獨立,但似乎又在共謀,用網絡語說:下一盤很大的棋……
   共謀的是一個良局也罷,但隱隱感覺,共謀的乃是一個困局。人人皆為棋手,又為棋子。這正是玄妙莫測之處。
   棋越鋪越滿,於是,變為紅海;再鋪一面,於是,形成藍海。而從媒體到新媒體到全媒體到自媒體,可憐的人,不發微博便感覺自我被社會淘汰了。
   自我是誰?一個被他人意念控制與擠佔的軀殼。
   從媒體煉金士的催眠術中醒來吧,額滴神!
  

精彩書摘

   韓國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別經典的台詞,但被我順手抄了,總想著引用一下,先放在這裡再說:「電視既是表,又是檯曆,又是學校,又是房子,又是教會,又是朋友,又是愛人。」
   雖然說的是電視,我看可以推廣到傳媒,然而,去他媽的電視,去他媽的傳媒——我想說的是,統統是狗娘養的!活在缺少程序正義的新聞裡,罵幾句又何妨?
   對新聞而言,程序正義依然是最大的正義,姑且不探討「刊號法則」的合理性等媒體的出身問題,單僅僅就新聞的採寫、製作與遴選上,就有許多有悖新聞倫理的事發生,這實際上造成的是另外一種亂倫,跟《老男孩》中的兩個家庭亂倫事件的設局不同,在傳媒歡場上,人為製造的高潮,會引起公眾的精神分裂和集體無意識的亂倫。
   也許,你不一定能看到這個最終的苦果發生,或者發生而不自知,但是,它表現得危機四伏。
   哪些是新聞要遵守的程序正義?從技術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新聞源都要有核實,這便是最基本的程序正義,沒有交叉的新聞源不得採用,這是西方新聞學的核心要義,他們有個直觀的形象的比喻:「即便你媽媽說她愛你,你也應該核實一下。」
   核實,是程序之一。然而,我不可能在這裡寫新聞講義,那是大學新聞學教授才幹的事,也許是他們「缺德」,這一點不敢肯定,但稍有懷疑,否則,我們哪來這麼多的「缺德」的新聞?說得再寬鬆一些,即便是他們的學生在製造「缺德」新聞,老師們也逃不了干係,至少是他們在課上未就此問題「作為」。不缺德,便是程序之二。
   不缺德這個門類則大了:在新聞中,它的分支甚廣,單是一個新聞編輯應該避免的歧視問題,就足夠寫一大本書。當一個人的殘疾與事件無關時,是不允許提他的殘疾的,當你在使用民工這個詞時,有沒有考慮到自己其實就是媒體民工?不要以為這個詞只是針對建築工人而言的,你被歧視矇住了眼睛——天底下已沒有了奴才,但虛假的主子心態倒是越來越多。
   並不是不歧視就不缺德了,還有許多問題跟程序正義有關,正如法院不採信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一樣,媒體也不能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新聞資料,這同樣是一個程序正義,稍為不同的是,在暗訪、偷拍的手段問題上,我有一點不同的認識,因為我們還沒有一部《新聞法》,在新聞法出台將此手段限定為非法之前,我們無比擁有這種手段的合法性。
   所以,你不能持機械主義觀點,好的就是好,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半島電視台的台長來華,在北京飯店的新聞發佈會上回答了許多記者踴躍的提問,記者們最好奇的是,當年那盤拉登的錄像帶是從哪裡來的?台長坦率地回答:毫無秘密可言,別的電視台都收到了這盤錄像,但是他們沒播,而我們播了。
   在新聞採信這個問題上,也許,別的電視台還在核實錄像帶的來源以及合法性及真實性,而半島已經播了,那麼它在播出的過程中是否有違程序正義呢?事後來看,該錄像帶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也給半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結果很美好,一切都掩飾過去。
   還有掩飾不過去的,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街頭事件。廈門記者蹲點暴雨中,拍攝到了一組騎車人摔跤的場景,人們聲討的是,他不是真正抓拍的,而是有預謀的,拍了好幾組。這讓人聯想起另一個獲獎圖片《非典時期的婚禮》被指責為假新聞的事,因為是模特擺拍的。
   前者雖然沒有擺別人,卻擺了自己,把自己擺在那兒,拍別人。這是否是新聞的程序正義的缺失呢?我來告訴你終極答案:如果你回答我你首先是個人,其次再是個記者,那麼,你當然缺少程序正義了,因為你沒有做人(類)先應該做的事,提醒同類小心摔跤;除非你對我說,你天生就是個新聞動物(禽獸)。
   該答案適用於那個大家都會聯想起來的著名個案:普利策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33歲時因精神分裂而自殺身亡,原因就是得獎圖片《飢餓的小女孩》,一隻禿鷹盯著小女孩而卡特選擇的是新聞動物的職業本能。
   還是引自《老男孩》:「你笑的時候,全世界都陪著你一起笑;哭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哭。」
   ……

 



我們接受以下的付款方式︰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PayPal、銀行轉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