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本港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排名指南系列書籍的目的在於提供有系統的資料,以顯示本港各學校教育成效,編篆方法如下:
1.從各個途徑搜集資料,編篆一套全面的本港學校競爭力評比的教育指標,範圍包括幼稚園至中學。2.選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九年出版的統計年鑒有關國際通用的教育指標。
3.參考香港教育局二零零一年報告有關香港學校教育成效的教育指標,具體包括:教師質素,師生比率,教學質 素,學校資源及設施,學業成績,課外活動表現,學生支援措施,教師工作滿足感,過去三年教師平均流失率,教學語言,教學模式,學校歷史,過去五屆平均高考獲E級或以上百分率和人均優良率,過去五屆平均會考6科14分百分率、中英文合格率、人均優良率,過去五屆和應屆DSE文憑試成績(JUPAS入大學率、每年考入三大(港大/中大/科大)的學生人數及百分比、5**、5*、5級或以上優異率、4級或以上優良率及人均優良成績、33222大學入學標準百分率、3級和2級或以上合格率),小學升中學派位結果(升讀band 1、band 2 & band 3中學人數及比率),幼稚園升小學派位結果(升讀band 1、band 2 & band 3小學人數及比率),應屆IB課程成績(分別獲得IB45分/40分/3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及百分比),每年考入世界排名前10/20/30/50/100大學的學生人數及百分比,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成績,全港性系統評估成績(中三),學生參加學界校際及埠際體育比賽表現,學生參加學校音樂、戲劇、朗誦及舞蹈節表現,學生參加社會及志願服務表現,學習氣氛,學生品德行為,教學作風,教師師德,學校管理作風,學校榮譽等共63項2級和3級教育指標。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教育指標選取和概念說明
教育指標必須根據一些既定的準則去選取,教育競爭力排名指南採用的準則,有以下四項:
1. 指標應能提供充分的資料,及易為各層面的使用者理解,複合或複雜的指標應儘量避免採用。
2. 指標應能評估那些隨著時間而轉變的情況,以便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幫助決策者對日後的成效作出合理的預測。
3. 指標應能衡量學校教育成效中的持久特點,這有助聚焦未來的方向和需要。
4. 指標應能直接衡量或評估學校教育的成效,這些資料有助描述學校教育成效的目前運作情況和效能。
教育指標並不能把學校教育成效巨細無遺地顯示出來,它們只能就目前情況提供一些「簡括」的資料。由於每個指標只能提供一些單向的資料,因此有需要制訂一套指標,以便全面反映某一學校教育成效的情況。為了把整體情況顯示出來,有關的指標須合乎邏輯地連接在一起,而連接的方法應建立基於一個能說明學校教育成效運作情況的模式和架構。
至於制訂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或方法,有關的文獻數量不少。舉例說,Averch等(一九七一年)提出五個用來研究教育指標的方法:輸入輸出法、過程法、組織法、評估法及實驗法,Baker(一九七八年)提出教育指標的消費與生產模式,Yamamoto(一九八七年)倡議歸納法,Meuret(一九八七年)主張採用複合指標,等等。
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
|
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校風評比體系
|
||||||||||||||||||||||||||||||||||||||||||||||||||
(有關2021/22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評選指標體系及評比資料的處理方式和如何計算排名請參閱該書第三章詳細說明) |
至於制訂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或方法,有關的文獻數量不少。舉例說,Averch等(一九七一年)提出五個用來研究
教育指標的方法:輸入輸出法、過程法、組織法、評估法及實驗法,Ba k er(一九七八年)提出教育指標的消費與生產
模式,Yamamoto(一九八七年)倡議歸納法,Meuret(一九八七年)主張採用複合指標,等等。
在這項香港各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評比中,我們採用了“教育投入—教育過程—教育成效”的架構,原因是它包括了本港教育學校運作的三個主要部分。此外,它亦符合上述四個準則的要求。我們因此把上述63項教育指標整合歸納為三層指標架構,三級教育指標不在這裡細述,如上圖乃此評比體系的一級教育指標和二級教育指標的描述。
學校教育競爭力評價在使內在的因素顯現化和指標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損失部分資訊,一些內在的因素可能是難以顯現化和指標化的,而且,學校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受必然性的決定而且也受偶然性的影響,學校教育競爭力可能不是決定學校命運的唯一因素。因此,對學校教育競爭力的評價必然含有一定程度的不精確性和偶然性。我們的工作目標只能是盡可能地接近客觀真實,揭示其內在的屬性,但不可能十分精確地斷定學校教育競爭力的量值,更不可能以精確的量值來斷定具體學校的命運,就像對人體健康程度的評價不能精確地斷定具體個人的壽命一樣。但是,也正如對人體健康水凖的評價可以非常接近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一樣,對學校教育競爭力的評價也可以非常接近地反映學校教育競爭力的客觀狀況和預測學校未來的命運。
通過連續十一年全港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評比,評比結果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同,為了更進一步幫助家長們選校,我們在過去三年分別增加了HKPEP中國最具教育競爭力國際學校100強榜單、HKPEP全球最具教育競爭力國際學校100強榜單以及HKPEP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教育競爭力國際學校50強榜單。
今年香港各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結果顯示,因為不同的因素,導致香港就讀學生持續減少,並進而影響到香港整體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過去十一年香港學校升讀海外名校的的數據,我們發覺香港TOP名校被劍橋、牛津和美國藤校所錄取的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具體可登陸www.hkpep.com查看有關學業成績的數據。
就各組別而言,中學/小學/幼稚園組別依然由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女小學與國際英文幼稚園佔據榜首;至於香港/中國國際學校組別,由香港德瑞國際學校以及首次登頂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力壓群雄摘冠。具體各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排名請看相關排名選校指南書籍。
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評比的意義及運用價值
用數字說話,即用數字來反映香港各學校教育競爭力狀況。這是人們對競爭力分析和評價的一個普遍的期望,因為人們相信:數字勝於強辯,沒有數字就沒有說服力。
然而,數字是寶貴的,但數字也絕非萬能:數字是一種抽象,任何抽象都以一定程度的信息損失為代價;數字處理 必須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而任何假設條件都以一定程度上的“忽視客觀具體”為代價;用數字進行判斷必須以一定的因果關係邏輯為基礎,而對因果關係邏輯的認識和判斷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觀性的影響;在影響競爭力的各種因素中,有些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有的則難以直接量化,而只能採取某種間接量化方式(例如問卷調查),將其納入統計指標體系之中,這其中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任何有關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都不可能百 分之百地反映客觀。但是,只要遵循科學的原則,運用科學的方法,數字和數字分析卻可以無止境地“逼近”客觀,以數字所反映的各學校教育競爭力有可能成為各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真實狀況十分逼真的影像。
數字的價值並非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對它的運用。我們要承認數字,尊重數字,但不盲目崇拜數字,在數字面前 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在我們所設計的監測指標體系中,其數據必須是可量化和可追溯。然而即使是最終的綜合得分, 也不是各學校教育綜合力排名的“風雲榜”,更不是對各學校教育競爭力大小強弱的判決,而只是競爭力監測的一個 “體檢表”。每一所學校都可以當其為一面鏡子,不妨看一看自己,也可以比一比別人。但不必依此而自傲或者因此 而自悲,也不必據此而張揚或者為此而抱怨。如果所有的學校特別是優秀學校,都能以豁達之心聽之,以借鑒之心視 之,以求真之心析之,以自審之心用之,那麼,我們這項中學/小學/幼稚園/國際學校教育競爭力監測工作就能實現其 最大的價值,開發出一個可持續有價值的各學校教育競爭力數字資源的共享寶庫,成為廣大家長們選校和教育工作者 的參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