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龍虎榜
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指南
最近十一年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完整版榜單:
2024202320222021/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說明
校風評比體系說明
服务全球华人的中英文書籍網上書店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 作者:(不丹)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 馬君美,楊憶祖,陳冠中 譯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0-26
  • 版次:1
  • 商品編號: 10371935

    頁數:196


HK$50.00 (速遞費用須知)
購買額滿HK$158免運費
免郵費優惠僅限香港、澳门、
台灣及中國大陸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為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對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澄清了許多佛教誤區,比如很多人以為佛教的目標是要消除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導的是,我們沒有什麼需要除掉的——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們認為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著這種幻覺,以為它是真的。比如「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空性的意思是,雖然事物並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質,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質,這使得事物具有成為任何東西的可能性。而「輪迴」是執著在幻覺上,「涅槃」則是執著在幻覺的消失上。涅槃就像是幻覺之後的幻覺,如同電影結束之後,你還瞪著空白的銀幕——你仍然沒看到實相。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有助讀者提升對生命的信心,也是一部用來印證修行的可靠之書。

目錄

上篇
正確的見地
見地

第一章見地
「見地」永遠要依靠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第二章兩種見地
如果主客體之間或是觀察者與景色之間存在著某種干擾或濾光鏡的話,所得到的見解就稱為無效的或相對的真理;兩者之間沒有干擾或濾光鏡存在,所得到的見解就是絕對真理。換句話說,相對真理就是透過濾光鏡的「它的顯現」,絕對真理則是實相沒有透過濾光鏡的「它的本性」。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
「自我」是根本無明,它是被誤認為真實的一種幻覺。因此,凡是從「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無明與幻覺。「自我」永遠都在設法確定它自己的存在,這顯示出它基本的不穩定。雖然充滿了驕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遠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領域、所有物和關係,這一切在鞏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需的。

第四章空性
空性的意思是:雖然事物並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質,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質,這使得事物具有成為任何東西的可能性——事物並不是那個樣子,但也不是「不是那個樣子」。因此,空性並不是一種斷滅論,並沒有否定任何東西的存在。空性是離於二元判斷,因此沒有任何限制。

第五章四聖諦
佛教中所謂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體驗和擁有這些事物的過程。
四聖諦的意思不是像許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聖諦是說:「知道痛苦」。
自我經常積極地尋找那些導致痛苦的原因——在一個本身就是無常而不是實存的系統中,不斷尋求永恆與實存,必然會產生痛苦的結果。痛苦起自於誤解,離開了事物和我們自己的真實本性。

第六章佛性
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東西所產生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它超越了因和果。雖然說「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確地講,這就好比說「我要雲走開太陽才能出來」一樣錯誤——不管有沒有雲遮住,太陽都在那裡,雲不能影響太陽,但是卻能阻止你看到太陽——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第七章業力
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字面上來說,業是指行動——任何的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第八章轉世再生
出現轉世,即心識的相續,倒不見得身體一定要死亡才能發生。每當一件事物終止、另一件事物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再生了。如果我們生氣,就生在地獄中;接著,為了安撫自己,以服用鎮靜劑或毫無節制地進食來麻痺自己,讓心變得愚昧,那麼我們就在畜生道中投生了一陣子——這就是業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運作狀況。前一刻的心使得現在的心出生於某種境界,現在的心又創造出緣起,決定了將來心的狀況。

第九章輪迴與涅槃
輪迴就如同髒衣服,涅槃則像乾淨的衣服,兩者都不是實相;但是,如同乾淨的衣服比髒衣服接近衣服的真正狀況,涅槃也比輪迴接近實相。輪迴是執著在幻覺上,而涅槃則是執著在幻覺的消失上。涅槃仍是二元對立的成見上,因為你所認知的是幻覺消失,而不是「實相」。
涅槃就像是幻覺之後的幻覺,如同電影結束之後,你還瞪著空白的銀幕——你仍然沒看到實相。

第十章見與道
所有的道都為了引導眾生瞭解正見,例如不侵犯別人,不做惡事,這種正確的行為,就是趨近正見的間接方法。
雖然「道」在究竟上來說也是一種困惑,一旦達到目標,道也必須捨棄。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為透過邏輯、爭論或分析,你絕對無法瞭解實相,只有透過修行才成。這是由於情緒永遠壓過理智,阻礙我們見到實相;只有透過修行,才能降伏情緒煩惱。


下篇


第十一章道的選擇
道的目的就是幫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讓你證悟實相、瞭解正見,不論是行善、遵守道德規範還是完全瘋狂的行為,都算是道。其實任何東西都可以當做道,只在於你是否聰明到能用它為道;同時,也因你入道的動機和以它為道的智慧不同,任何一種修行之道,都可能成為證得果位的障礙。

第十二章出離與虔誠
「自我」永遠試著去迎合別人,並希望別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嚴重。其實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離「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離。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在佛法中,這並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懷疑」與「發問」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應該培養這種基礎,而不是加以抑制。

第十三章善知識
善知識在佛法修行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是老師、模範和參照點。有一種陷阱是:上師的外觀雖然是人類,但是我們在情緒上卻期望他是超人,超越大家,完美得有如天神。我們希望他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但同時又能和我們在人的層次上有關聯——我們希望他既近又遠,既遠又近。這是我們煩惱運作的方式,也是有時候師徒關係變得這樣棘手的原因。「自我」總是同時有許多不同的、矛盾的要求,這使得我們難以決定我們真正希望從這種關係中尋求什麼。

第十四章心的訓練
世上充滿了健身中心,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心的健美。心的訓練很必要,因為心是「自我」的基礎,沒有受過訓練的心,會讓你陷入各種紊亂中,因為這樣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響、容易受操縱、容易因為膚淺的讚美而滿足、容易受到無意義的批評或毫無實質的惡言傷害;它也經常太僵化、太固執,無法接受新鮮的主意。

第十五章禪修
不管用哪一種技巧,禪修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特別思考方式的過程。過去偉大的修行者,經由他們的修行,發現了一些思考的方式與心靈行為的類型,從這些發現中,發展出創造或喚起特殊心態的技巧。如果我們能規律地修禪定,就會逐漸地習慣於這些心態或是思考方式,使這些成為自然。

第十六章止觀
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個小湖,「止」的狀態就好比是風、落下的小石子、漩渦等所有會形成漣漪的干擾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靜。由平靜產生清晰,使你能夠看到湖底的景象、魚以及其他棲息的動、植物。「觀」就是使湖能顯示它美麗本性的清明,因此「觀」就是洞徹現象本質的智慧。不過要產生「觀」之前,心必須先用「止」調柔才行。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菩薩道的修行是以幫助其他眾生為基礎,但主要的意圖是摧毀自我,而不是社會服務。不論你做了多麼好的事情,以巨大的自我從事服務社會的舉動,都不能算是善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那就是利生的事業。

第十八章金剛乘
總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傷害眾生為基礎;大乘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還加上菩提心和利益眾生的願望;金剛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精華見解,而戴上淨觀的冠冕,是一種視萬法皆清淨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淨,那麼就不能夠說某種東西是好的,應該吃它;另一種東西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淨觀。

第十九章上師、灌頂及象徵
「自我」用來編織騙術之網的所有精巧戰略,全都被金剛乘為了使你瞭解自己的神聖性所設計的相同戰略所瓦解。在這方面,金剛乘創造了名字、色彩、形狀、壇城和許多不同的象徵——動作象徵、色彩象徵、形狀象徵,金剛乘創造出一個無限和神聖的現象世界,以之取代「自我」有限而污穢的現象。

第二十章次第與證悟
成佛就是了悟實相。因為那只是了悟與否的問題,所以程度從很少的證悟到完全的證悟都有——也就是說,證悟有等級的差別。
完全證悟之前,部分證悟的階段由情緒和其他干擾淨化的程度來決定,而淨化的程度也決定了成就的程度。事實上,淨化與成就是同一件事。淨化的程度或成就的程度,可分為五道與菩薩十地。

 


我們接受以下的付款方式︰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PayPal、銀行轉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