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龍虎榜
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指南
最近十一年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完整版榜單:
2024202320222021/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說明
校風評比體系說明
服务全球华人的中英文書籍網上書店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

4G移動通信技術權威指南:LTE與LTE-Advanced

  • 作者:(瑞典)Erik Dahlman 等 著 堵久輝,繆慶育 譯
  •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5-01
  • 版次:1
  • 商品編號: 11003174

    頁數:314

    印次:1

    印刷時間:2012-05-01


HK$108.30 (速遞費用須知)
購買額滿HK$158免運費
免郵費優惠僅限香港、澳门、
台灣及中國大陸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4G移動通信技術權威指南:LTE與LTE-Advanced》是愛立信研究院研發人員的經驗之談,描述4G的具體實現,重點介紹移動通信標準化開發演進路線、無線接入技術和接入網絡的演進。《4G移動通信技術權威指南:LTE與LTE-Advanced》主體部分給出了LTE的概要性技術綜述,並提供了有關協議結構、下行/上行傳輸機制以及與調度、重傳、干擾控制相關機制的詳細描述。
  《4G移動通信技術權威指南:LTE與LTE-Advanced》可作為移動通信行業技術人員的參考指南,也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不可多得的教學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LTE背景 
1.1 引言 
1.2 LTE之前的移動通信系統演進 
1.3 ITU活動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1.3.2 IMT系統的頻譜 
1.4 LTE驅動力 
1.5 LTE的標準化 
1.5.1 標準化進程 
1.5.2 3GPP流程 
1.5.3 3G向4G的演進 

第2章 移動通信中的高數據速率 
2.1 高數據速率:基本約束 
2.1.1 噪聲受限場景下的高數據速率 
2.1.2 干擾受限時的更高數據速率 
2.2 有限帶寬的更高數據速率:更高階調製 
2.2.1 與信道編碼相結合的更高階調製 
2.2.2 瞬時發送功率的變化 
2.3 包含多載波傳輸的更寬帶寬 

第3章 OFDM傳輸 
3.1 OFDM基本原理 
3.2 OFDM解調 
3.3 用IFFT/FFT實現OFDM 
3.4 插入循環前綴 
3.5 OFDM傳輸的頻域模型 
3.6 信道估計和參考符號 
3.7 OFDM頻率分集:信道編碼的重要性 
3.8 OFDM基本參數選擇 
3.8.1 OFDM子載波間隔 
3.8.2 子載波數目 
3.8.3 循環前綴長度 
3.9 瞬時傳輸功率變化 
3.10 OFDM用戶復用/多址接入方案 
3.11 OFDM和多小區廣播/多播傳輸 

第4章 寬帶「單載波」傳輸 
4.1 均衡對抗無線信道頻率選擇性 
4.1.1 時域線性均衡 
4.1.2 頻域均衡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4.2 具備靈活帶寬分配的上行鏈路FDMA 
4.3 DFT擴展OFDM 
4.3.1 基本原理 
4.3.2 DFTS-OFDM接收機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戶復用 
4.3.4 分佈式DFTS-OFDM 

第5章 多天線技術 
5.1 多天線配置 
5.2 採用多天線技術的好處 
5.3 多根接收天線 
5.4 多根發射天線 
5.4.1 發射天線分集 
5.4.2 發射端的波束賦形 
5.5 空分復用 
5.5.1 基本原理 
5.5.2 基於預編碼的空分復用 
5.5.3 非線性接收機處理 

第6章 調度、鏈路自適應和HARQ技術 
6.1 鏈路自適應:功率和速率控制 
6.2 信道相關調度 
6.2.1 下行鏈路調度 
6.2.2 上行鏈路調度 
6.2.3 頻域內的鏈路自適應和信道相關調度 
6.2.4 信道狀態信息的獲取 
6.2.5 業務行為與調度 
6.3 高級重傳機制 
6.4 帶有軟合併的HARQ 

第7章 LTE無線接入:概述 
7.1 基本原理 
7.1.1 傳輸機制 
7.1.2 信道相關調度和速率自適應 
7.1.3 小區間干擾協調 
7.1.4 帶有軟合併的混合ARQ 
7.1.5 多天線傳輸 
7.1.6 頻譜靈活性 
7.2 LTE第9版 
7.2.1 多播和廣播的支持 
7.2.2 定位 
7.2.3 雙流波束賦形 
7.3 LTE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3.1 載波聚合 
7.3.2 擴展的多天線傳輸 
7.3.3 中繼 
7.3.4 異構部署 
7.4 終端能力 

第8章 無線接口架構 
8.1 總體系統架構 
8.1.1 核心網 
8.1.2 無線接入網絡 
8.2 無線協議架構 
8.2.1 無線鏈路控制 
8.2.2 媒體接入控制 
8.2.3 物理層 
8.3 控制平面協議 

第9章 物理傳輸資源 
9.1 總的時頻結構 
9.2 常規子幀和MBSFN子幀 
9.3 載波聚合 
9.4 LTE載波的頻域位置 
9.5 雙工方式 
9.5.1 頻分雙工(FDD) 
9.5.2 時分雙工 
9.5.3 LTE與TD-SCDMA共存 

第10章 下行物理層傳輸機制 
10.1 下行傳輸信道處理 
10.1.1 處理步驟 
10.1.2 集中和分佈的資源映射 
10.2 下行參考信號 
10.2.1 小區特定的下行參考信號 
10.2.2 解調參考信號 
10.2.3 CSI參考信號 
10.3 多天線傳輸 
10.3.1 發射分集 
10.3.2 基於碼本的預編碼 
10.3.3 非碼本預編碼 
10.3.4 下行多用戶MIMO 
10.4 下行L1/L2控制信令 
10.4.1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0.4.2 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0.4.3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0.4.4 下行調度分配 
10.4.5 上行調度請求 
10.4.6 載波聚合和載波間調度 
10.4.7 功率控制命令 
10.4.8 PDCCH處理 
10.4.9 PDCCH的盲解碼 

第11章 上行物理層處理 
11.1 傳輸信道處理 
11.1.1 處理步驟 
11.1.2 映射到物理資源 
11.1.3 PUSCH跳頻 
11.2 上行參考信號 
11.2.1 上行解調參考信號 
11.2.2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 
11.3 上行多天線傳輸 
11.3.1 基於預編碼的PUSCH多天線傳輸 
11.3.2 上行多用戶MIMO 
11.3.3 PUCCH發送分集 
11.4 上行L1/L2控制信令 
11.4.1 在PUCCH上傳輸的上行L1/L2控制信令 
11.4.2 在PUSCH上傳輸的上行L1/L2控制信令 
11.5 上行定時對齊 

第12章 重傳協議 
12.1 帶有軟合併的混合ARQ 
12.1.1 下行混合ARQ 
12.1.2 上行混合ARQ 
12.1.3 混合ARQ定時 
12.2 無線鏈路控制 
12.2.1 分割、級聯以及RLC SDU重組 
12.2.2 RLC重傳 
12.2.3 依序傳遞 
12.2.4 RLC操作 

第13章 功率控制、調度和干擾處理 
13.1 上行功率控制 
13.1.1 上行功率控制--一些基本規則 
13.1.2 PUCCH的功率控制 
13.1.3 PUSCH的功率控制 
13.1.4 SRS的功率控制 
13.1.5 功率余量 
13.2 調度和速率控制 
13.2.1 下行調度 
13.2.2 上行調度 
13.2.3 半靜態調度 
13.2.4 半雙工FDD的調度 
13.2.5 信道狀態報告 
13.2.6 非連續接收(DRX)和載波去激活 
13.3 小區間干擾協調 
13.4 不規則網絡部署 
13.4.1 不規則網絡部署中的干擾處理 
13.4.2 家庭基站情況下的干擾協調 

第14章 LTE接入過程 
14.1 捕獲與小區搜索 
14.1.1 LTE小區搜索概述 
14.1.2 PSS結構 
14.1.3 SSS結構 
14.2 系統信息 
14.2.1 MIB和BCH傳輸 
14.2.2 系統信息塊 
14.3 隨機接入 
14.3.1 步驟1:隨機接入前導信號傳輸 
14.3.2 步驟2:隨機接入響應 
14.3.3 步驟3:終端標識 
14.3.4 步驟4:競爭決策 
14.4 尋呼 

第15章 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 
15.1 結構 
15.2 整體信道結構和物理層處理 
15.3 MBMS業務的調度 

第16章 中繼 
16.1 LTE的中繼 
16.2 整體結構 
16.3 帶內中繼的回程鏈路設計 
16.3.1 接入鏈路混合ARQ操作 
16.3.2 回程鏈路混合ARQ操作 
16.3.3 回程下行控制信令 
16.3.4 針對回程鏈路的參考信號 
16.3.5 回程?接入鏈接時序 

第17章 頻譜與射頻特徵 
17.1 LTE的頻譜 
17.1.1 ITU-R為IMT系統定義的頻譜 
17.1.2 LTE的頻帶 
17.1.3 新頻帶 
17.2 靈活的頻譜應用 
17.3 靈活的信道帶寬操作 
17.4 LTE的載波聚合 
17.5 多標準無線基站 
17.6 LTE射頻需求的概述 
17.6.1 發射端特性 
17.6.2 接收端特性 
17.6.3 區域性需求 
17.6.4 通過網絡信令傳輸的頻帶特定的UE需求 
17.6.5 基站類型 
17.7 輸出功率等級的要求 
17.7.1 基站輸出功率及動態範圍 
17.7.2 UE輸出功率及動態範圍 
17.8 傳輸信號質量 
17.8.1 EVM和頻率誤差 
17.8.2 UE帶內發射 
17.8.3 基站時間校準 
17.9 無用發射的需求 
17.9.1 實施方面 
17.9.2 頻譜發射模板 
17.9.3 相鄰信道洩漏比 
17.9.4 雜散發射 
17.9.5 佔用帶寬 
17.9.6 發射機互調 
17.10 靈敏度和動態範圍 
17.11 接收端抗干擾信號的敏感性 

第18章 性能 
18.1 性能評估 
18.1.1 終端用戶體驗性能 
18.1.2 運營商角度 
18.2 以峰值數據速率和傳輸時延表示的性能 
18.3 LTE-Advanced的性能評估 
18.3.1 建模與假設 
18.3.2 評估準則 
18.3.3 FDD系統性能指標 
18.3.4 TDD系統性能指標 
18.4 總結 

第19章 其他無線通信系統 
19.1 HSPA 
19.1.1 架構 
19.1.2 信道相關調度 
19.1.3 帶有軟合併的混合ARQ 
19.1.4 控制平面時延的降低 
19.1.5 空分復用 
19.1.6 載波聚合 
19.1.7 UTRA TDD 
19.2 GSM/EDGE 
19.2.1 GSM/EDGE演進的目的 
19.2.2 雙天線終端 
19.2.3 多載波EDGE 
19.2.4 減小的TTI和快速反饋 
19.2.5 改進的調製和編碼 
19.2.6 更高符號速率 
19.2.7 自適應多用戶信道上的語音業務 
19.3 CDMA2000和HRPD/1x EV-DO 
19.3.1 CDMA2000 1x 
19.3.2 1x EV-DO Rev 0 
19.3.3 1x EV-DO Rev A 
19.3.4 1x EV-DO Rev B 
19.3.5 1x EV-DO Rev C 
19.4 IEEE 802.16, 移動WiMAX以及802.16m 
19.4.1 IEEE 802.16e和移動WiMAX 
19.4.2 IEEE 802.16m--面向IMT-Advanced的WiMAX 
19.5 總結 

第20章 最後的思考 
20.1 未來將走向何方 
20.1.1 先進的多小區協調 
20.1.2 網絡能量效率 
20.1.3 機器類型的通信 
20.1.4 頻譜應用的新方式 
20.1.5 直接的設備到設備的通信 
20.2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我們接受以下的付款方式︰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PayPal、銀行轉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