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龍虎榜
2024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排名指南
最近十一年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小學/幼稚園50強完整版榜單:
2024202320222021/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
教育競爭力評比體系說明
校風評比體系說明
服务全球华人的中英文書籍網上書店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

21世紀高等教育標準教材:區域經濟學

  • 作者:馮雲廷 著
  • 出版社: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9-01
  • 版次:1
  • 商品編號: 10316775

    頁數:228

    印刷時間:2006-09-01


HK$45.80 (速遞費用須知)
購買額滿HK$158免運費
免郵費優惠僅限香港、澳门、
台灣及中國大陸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學分析經濟體系的空間組織,還要解釋其在空間上的不均勻分佈現象。根植於其間的傳統研究可追溯到杜能(1982)、龍哈德(1885)、韋伯(1909)、克里斯泰勒(1933)和廖什(1940)。所有這些貢獻突出的德國先驅們都考慮了全國性的空間或所有經濟活動的空間,這與現代城市經濟學完全不同,他們還分析了經濟活動發生的處所。這就帶來了相關的問題,如:商品或人口的流動是有成本的,而且生產是典型地遵循某種遞增收益的方式進行的。不過,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重點研究了經濟活動發生處所的不同方面。比如:杜能強調農民對地點選擇的決策;韋伯分析的是製造型廠商的最佳地點選擇和廠房的最佳規模;克里斯泰勒不僅力圖解釋城市的地理選址,還研究通過區域經濟學城市所實施的不同功能對它們進行區分。
  西方區域經濟學脫胎於區位理論,它是在區位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西方區域經濟學已從傳統的以單個廠商的區位選擇為主要對象的區位理論,逐漸演變為宏觀區域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的完整科學體系。儘管國外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內容繁多,但在三個主要領域的研究,為經濟理論的建立與分析作出了真正的貢獻。這三個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區位分析、區
  域經濟模型和空間相互作用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政策分析。
  區位問題歷來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區位分析主要集中在廠商區位、居住區位和公共設施區位及其空間均衡分析方面。建立區域經濟模型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研究方法。在眾多區域經濟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列昂惕夫所建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模型。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是多區域經濟模型,因為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多區域經濟模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區域發展以及政策問題分析,大都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累積因果理論和依附理論的基礎之上。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視區域為一種聚集體,強調製造業部門及各種生產要素的作用;累積因果理論把區域政策引向增長中心,強調各種基礎設施、交通、信息以及教育的作用;依附理論主張分權化,強調區域的自主權和向落後地區的政策傾斜。較為完整的區域經濟政策包括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大量引進和吸收國外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如增長極理論、點軸網絡理論、區域發展階段理論、地域綜合體理論、區域經濟動力學理論、區域經濟增長模型、區域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等,結合中國區域經濟實踐活動展開了區域經濟研究。總體上看,我國區域經濟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問題(東西部差異、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資源型城市轉型等)、區域城市化、區際分工與經濟圈(包括區際間分工、大區域的劃分、都市經濟圈等)、產業集群等。不難發現,觀研究,而我國側重於宏觀研究;發達國家強調公平原則,而我國強調加快經濟發展問題,也就是效率優先原則。這種研究重點的不同,可能源於學科發展的歷史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源於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國家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因而更多注重公平問題;而我國則邁人工業化的門檻,因而更多注重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問題。
  然而,這種研究重心的不同並不能掩蓋我國在區域經濟研究中存在問題和不成熟。比如: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適合於我國國情的比較完善的區域經濟學理論;缺乏有關具體區域單位(廠商、居民等)在區域發展中的微觀行為主體的深入研究;政策性研究缺乏理論依據,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定量和經濟計量方法的應用還很薄弱……當然,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狀況恰恰表明區域經濟學亟待發展。事實上,區域經濟學是目前我國經濟學門類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新型應用經濟學科之一。浩瀚而深邃的區域經濟領域為那些有志於區域經濟研究的學子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而眼下的這本書只是為你鋪設了第一級台階,但願「勞謙君子有終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區域概念與區域劃分
(一)區域概念的界定
(二)區域的基本特徵
(三)區域的劃分
二、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三、區域經濟分析的切人點
(一)以需求驅動與供給驅動作為切入點
(二)以城市與區域互動發展作為切入點
思考與討論
第二章 城市與區域:理論回顧與評介
一、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歷史回顧
(一)國外的相關研究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二、有代表性的區域經濟理論
(一)中心地理論
(二)增長極理論
(三)核心一邊緣理論
(四)循環累積模型
(五)倒「U」模型
三、區域經濟理論研究評介
(一)城一區互動關係的存在性
(二)城一區互動發展的實現路徑
(三)城一區互動理論研究評析
四、對城一區互動關係的再認識
思考與討論
第三章 城市增長與區域空間結構
一、城市增長的動力:集聚力與擴散力
(一)城市增長的內涵及動力結構
(二)城市增長的動力Ⅰ:集聚力
(三)城市增長的動力Ⅱ:擴散力
二、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與空間結構
(一)集—散機制與區域經濟的非均衡運行
(二)「中心一週邊」結構的形成過程
『(三)「中心一週邊」結梅的區域性與周邊深化
三、亞中心區:空間擴散與新增長點轉移
(一)亞中心區的出現及含義
(二)亞中心區的後發優勢
(三)新增長點向亞中心區的轉移
思考與討論
第四章 地域分工、要素流動與城一區經濟聯繫
一、地域分工:性質、動因與模式
(一)地域分工的性質
(二)地域分工的動因
(三)地域分工的模式
二、城市域際之間的要素流動
(一)勞動力要素的流動
(二)資本要素的流動
(三)信息和技術的擴散
三、城市域際之間經濟聯繫的度量
(一)經濟聯繫作用量分析法
(二)城市流強度指標分析法
思考與討論
第五章 區域產業的整體性成長與轉移
一、開放條件下的區域產業整體性成長
(一)區域產業整體性成長的含義
(二)區域產業整體性成長的本質
(三)區域產業整體性成長的動力
二、區域專業化與產業整體性成長
(一)區域專業化的內涵與條件
(二)區域專業化的分類
(三)區域專業化與產業地理集中
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與產業趨同
(一)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封鎖
(二)「諸侯經濟」與產業趨同
(三)區域產業趨同的認識及判斷
四、區域產業成長過程中的產業轉移
(一)產業轉移的經濟動因
(二)產業轉移的基本模式
(三)產業空間轉移的效應
思考與討論
第六章 城市域際產業鏈網絡與區域發展
一、柔性生產方式:產業鏈網絡化的微觀基礎
(一)生產模式由剛性走向柔性的變革
(二)柔性生產方式與新產業分工
(三)垂直專業化的生產貿易模式
二、一種空間關聯機制:城市域際產業鏈的形成
(一)從產業鏈到跨區域生產系統
(二)城市域際產業鏈的確定
(三)城市域際產業鏈的空間乘數效應
三、外包化生產:產業鏈的空間結網過程
(一)外包生產的內涵
(二)外包生產及外包關係的理論解釋
(三)產業鏈與企業外包的空間模式
四、城市域際產業鏈網絡的白增強機制
(一)產業鏈網絡的自增強性質
(二)產業鏈網絡自增強系統的特徵
(三)產業鏈網絡自增強機制的運行
思考與討論
第七章 區域經濟關係:城市競爭與區域合作
一、城市競爭:本質、特徵與趨勢
(一)城市競爭的本質與類型
(二)城市競爭的基本特徵
(三)新經濟時代城市競爭的新趨勢
二、區域合作:博弈過程與博弈行為分析
(一)區域合作:一個簡單的博弈模型
(二)走向競合: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行為
三、區域經濟關係:合作性競爭與競爭性合作
(一)競爭性合作
(二)合作性競爭
四、區域產業集聚中的競合關係
(一)產業集群:競合關係的空間表現
(二)產業集聚的競合效應
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兩種不同的制度安排
(一)企業主導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二)政府主導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三)兩種區域合作組織的相互關係及作用
思考與討論
第八章 資源整合與區域一體化發展
一、城市引力模型與市場區邊界
(一)城市場效應與距離衰減規律
(二)城市引力模型:基本形式與修正
(三)城市引力範圍:市場區邊界的確定
二、都市圈的生成機理及資源整合
(一)都市圈的概念與特徵
(二)都市圈的性質與功能
(三)都市圈的形成與演化機制
(四)都市圈內的結構、分工與資源整合
三、區域性資源共享機制
(一)資源共享的實質及空間意義
(二)地區性資源共享機制的構建
(三)區域整合與資源共享機制的運行
思考與討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們接受以下的付款方式︰VISA、Mastercard、JCB 信用卡、PayPal、銀行轉帳。